生态环境部3月26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首次扩围会催生出哪些绿色技术投资新风口?
近年来,绿色、低碳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高频词。它没有停留在与会嘉宾的倡议和展望中,而是由蓝图变为实景。除了“可触可感”的零碳场景,低碳科技遍布会场,源源不断供应绿能,悄无声息实现减排。
《方案》进一步明确管控范围。相应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对于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企业而言,纳入全国碳市场既带来挑战,也蕴藏机遇。
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需要切实夯实数据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系统增强低碳竞争能力。
从新能源汽车到绿色智能家电,从共享经济到二手循环,从零碳有机蔬菜到外卖包装袋重复使用……当前,“该省省、该花花”在这届年轻人当中深入人心,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覆盖了他们的衣食住行,绿色消费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72家双碳企业和机构汇聚在一栋楼,6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产业联盟。3月20日,记者从2025\" 相约春天赏樱花 \" 双碳产业招商推介大会上获悉,武汉已聚集了超过300家涉碳企业和机构,碳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近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当下,全国碳市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上线三年来成交额约270亿元,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但仍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聚焦能源供给侧行业,交易主体也仅涵盖供给侧企业。从碳市场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国际先进经验来看,未来全国碳市场要想进一步拓展与优化,提高市场活跃度,循序渐进将能源需求侧纳入行业覆盖范围,并逐步引入需求侧工业企业乃至个人消费者参与市场交易是必然趋势。
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防止由碳汇转为碳源的行动,得到碳市场和减排政策法律的支持。碳汇开发保护抵消碳排放量,推动碳汇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碳汇保护可达至三个目标:其一,保住碳汇储量,采取修复措施巩固生态系统内部的碳汇,减少树木砍伐、工业污染、围海造陆造成的碳泄漏;其二,谋取碳汇增量,在保住碳汇储量的基础上,持续采取协调措施,如海上风牧融合、生态旅游、碳汇造林,增加碳汇;其三,用碳汇抵消碳排放量,促进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实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笔者认为,碳现货市场与碳金融市场,共同构成了助力国家绿色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而后者则亟待创新与完善。